鲟鱼规模化养殖起步于上世纪八十年代,2003年之前养殖产量一直较低,之后由2003年的13382吨增至2013年的75014吨,其中中国鲟鱼养殖产量从2003年9391吨增长至2013年的64652吨,占世界养殖总产量的85.3%,中国成为鲟鱼养殖大国。
鲟鱼养殖种类既有本土也有从俄罗斯、美国等引进的,此外中华鲟、达氏鲟也有养殖,但未产业化。
鲟鱼人工养殖起步较晚,早期主要做仔幼鱼的增殖放流;经过20多年的努力,鲟鱼养殖己经遍及全国大多数省市自治区,产量不断攀升,占全球总产量80%以上。
目前种苗、饲料、养殖、加工及销售等环节技术基本能满足鲟鱼产业的现实需要,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制约鲟鱼产业的发展,如种质退化问题、鱼子酱及鱼肉的品质问题、养殖过程中的氮磷排放问题。
催产、孵卵
目前鲟鱼的催产和孵卵技术较为成熟,主要采用超声波检测并结合穿刺采卵后计算核偏位值方法,但是该方法存在一定的误差且对产卵前雌鱼的刺激较大,需建立血液理化指标及激素判断催产时间的技术方法;在精子冷冻保存技术方面,当雌雄亲鱼不能达到同步成熟,采用冷冻*进行人工授精尤为重要,但是当前该技术尚未突破受精率较低的瓶颈。
产卵期控制
鲟鱼繁殖期除长江中华鲟是在秋季,其他物种一般都在4~6月份。近年来,鲟鱼的冬季、夏季、秋季的反季节繁育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已初步具备规模化生产反季节鱼苗的技术基础,在北方地区有应用,但其苗种成活率等指标仍然低于在正常繁殖期生产的相应指标。
品种改良
鲟鱼的生命周期长,育种工作难度较大。随着鲟鱼养殖业的发展,鲟鱼尤其是纯种鲟鱼的品质普遍下降,杂交越来越受到生产者青睐,鲟鱼是多倍体鱼类且容易杂交,杂交后代可育。
杂交育种虽然提高了鲟鱼养殖成活率,但很多生产者对亲鱼遗传背景不清楚,盲目滥杂,生产出来的苗种良莠不齐,同时杂交品种泛滥也对野生原种资源造成威胁。
国际鲟鱼子酱市场对鲟鱼种质要求严格,必须标明亲本的遗传背景,否则一文不值,因此有必要建立养殖鲟鱼的遗传系谱关系、亲子鉴定、种间鉴定等技术,指导鲟鱼人工繁殖。
鲟鱼性腺发育周期长且无明显的第二性征,在亲鱼培育和鱼子酱生产过程中,大量雄鱼会造成饲料和养殖设施的浪费,因此在养殖早期快速鉴别性别是必须要解决的技术。
目前用的技术有4种:微创手术检查法、内窥镜检查法、超声鉴别法、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和激素指标检测法。
这些方法的共同缺点是对1-2龄甚至3-4龄的鲟鱼会无法检出或者检测结果不稳定;此外性别特异分子标记鉴别法也是将来可能开发的技术之一,多个研究团队开展了鲟鱼性别特异标记的筛选鉴定工作,但由于鲟鱼染色体数目较多,倍性复杂,目前尚未鉴定出鲟鱼性别特异的分子标记。
苗种培育
根据鲟鱼仔鱼、稚鱼、幼鱼的生物学特性,我国先后突破了中华鲟、施氏鲟、西伯利亚鲟、达乌尔鳇、杂交鲟、匙吻鲟等鲟鱼的苗种培育技术,成活率一般都在80%以上,同时也为中华鲟等物种的规模化增殖放流奠定了基础。
商品鱼养殖
目前鲟鱼养殖形成了适合于各种集约化的流水养殖、网箱养殖、生态循环水养殖模式,也有适合于匙吻鲟的池塘养殖,还有大规格商品鱼的大水面放牧式养殖,技术都已成熟。
网箱养殖曾占很大份额,但由于污染水质正在逐步被循环水养殖模式取缔。从养殖地域看,由于鲟鱼是亚冷水性鱼类,所以近年来我国中西部山区养殖份额正在加大。
亲鱼培育和全人工繁殖
鲟鱼的性成熟年龄长,而且如果培育不力,鲟鱼可能长期处于性腺发育的早期阶段(Ⅱ期),所以亲鱼培育成熟是鲟鱼产业发展中的难点之一,近十余年来我国先后突破了小体鲟、施氏鲟、俄罗斯鲟、大杂交、达氏鳇、西伯利亚鲟、匙吻鲟、中华鲟、达氏鲟等近10种鲟鱼的全人工繁殖,为鲟鱼产业化奠定了基础。
鲟鱼疾病主要发生在稚鱼期和幼鱼期,尤其是稚鱼开口期和幼鱼转食期,是鲟鱼苗种培育阶段的两个敏感期,往往出现大规模死亡。
鲟鱼异地驯养时、高温度夏时,可能因为鱼体某些生理机能失调,也容易引发疾病;鲟鱼病害主要是细菌性疾病、真菌性疾病和寄生虫性疾病,此外还有气泡病、肝胆综合症等疾病,防治的方法都引用其他鱼类的经验方法。
国内目前尚未发现鲟鱼病毒性疾病的病例,但是近年来发现分枝杆菌病多起感染的事例,由于该病是由非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消耗性传染病,无有效的药物治疗,因此加强该病的监测,转运鱼过程中进行严格的消毒是非常必要的。
鲟鱼生长周期长,个体大,单尾价值高,而且对养殖条件要求高,给鲟鱼的营养与饲料研究带来较大困难。
目前全国鲟鱼饲料年销售量约为8万吨,但鲟鱼饲料产业仍然存在较多问题,离精准营养、绿色环保的目标相差甚远。
一是:国内外对鲟鱼营养需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幼鱼阶段,且不系统,尚没有获得任何一种鲟鱼的全套营养学资料。特别是对鱼肉品质、亲鱼繁殖性能和卵子质量(鱼子酱品质)的营养调控还研究较少。
二是:鲟鱼养殖中如何提高饲料氮磷利用率,减少氮磷排放,也研究不多,将制约鲟鱼产业可持续发展。
三是:产业用的鲟鱼饲料配方主要参考鳗鱼、鳖等饲料,缺乏必要的基础研究。由于鱼粉、维生素的大量使用,能满足鲟鱼生长发育的基本需要,饲料企业或养殖企业不大可能投入太多的研发资金。市场上的鲟鱼饲料,各种鲟鱼通用,做成不同的颗粒后又用于不同的生长阶段。
四是:缺乏鲟鱼饲料的国家标准。随着鲟鱼养殖业的发展,还有必要研究不同养殖环境、养殖模式及生产目标下的精细化营养需求及投喂策略,也有必要深入开展鲟鱼的分子营养学及营养免疫学研究。
鲟鱼的活体运输与暂养涉及鲟鱼养殖及销售的诸多环节,目前所使用的方法与常规水产品的运输与暂养方法类似,其中运输方法主要包括塑料袋充气密封运输、活鱼车运输、冷麻无水运输、敞口水槽运输,运输的对象包括受精卵和苗种、商品鱼、亲鱼,技术都已成熟。
鲟鱼产品主要包括鱼肉、鱼子酱两方面,鱼皮可以制作皮革,鲟鱼其它部位也正在开发利用,具有较好的产业前景。
目前市场上的鲟鱼深加工产品主要包括以下三类:
一是速冻调理产品,包括普通速冻鲜鲟鱼块、熏制调理鲟鱼块,此类产品属于半成品,食用前需加热熟制;
二是开袋即食产品,此类产品为熟制品,包括熏鱼块、调味烤鱼块、鱼肉粒、鱼籽酱等;
三是高附加值的保健功能食品开发,此类产品主要有用醋酸和胃蛋白酶提取的鲟鱼皮胶原蛋白、用稀碱法和碱性蛋白酶法提取的鲟鱼硫酸软骨素、从鲟鱼肚及鲟鱼内脏中提取的鱼油等。
目前中国鲟鱼养殖产品主要用于出口,部分由国内消化,随着中国民众消费习惯的变化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国内对鲟鱼消费逐渐加大,产量有望进一步提高。中国鲟鱼产业实际处于产能过剩、产品滞销的状况,如何改善产品结构和品质同时引导国内消费,是产业面临的艰难问题。
我国自2010年设立农业部行业专项”冷水性鱼类养殖产业化研究与示范”和2012年设立工信部“鲟鱼繁育及养殖产业化重大技术成果转化与应用”之后,2017年农业部将鲟鱼列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中,并设鲟营养需求与饲料岗位,鲟鱼产业也将吸引更多力量参与技术研发和养殖中。
上一篇:一种鱼菜共生的水循环养殖模式介绍
声明:部分内容、图片、音视频素材来源于互联网收集整理,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对其内容(观点)正确性的完全认可!如有相关需求,请联系我们并以具体沟通为准!如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