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菱鲆具有抗病害能力强、生长速度快、活动量小、耗氧低以及伏底生活的特性,非常适合工厂化循环水高密度养殖,是我国走上工厂化养殖道路的海水鱼类,也是我国循环水工厂化养殖的主要品种。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较传统流水养殖模式具有节水、节地、排放可控和高度集约化等优点。封闭式循环水养殖系统,不仅是当前国际上先进养殖模式的代表,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科学合理的提高养殖密度不但可以提高单位产量、水资源利用率,而且可以带来高收益,能够一定程度上缓冲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投资大的阻力,为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的发展提供推动力,同时可以为循环水高密度养殖管理提供参考。
不同养殖密度对大菱鲆生长的影响
循环水养殖大菱鲆能实现高密度养殖与大菱鲆活动量小、耗氧量低以及其底栖生活特性有关。现在,国内进行的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大菱鲆密度一般都能超过为30–40 kg/m2,可达到50 ~80kg/m2左右。在查阅一些资料后发现,在国内一些早期的研究实验中,高密度养成的密度就可以达到60.07 kg/m2 。
但也有研究表明,鱼类养殖密度达到一定程度之后,鱼类个体之间相互胁迫,种群内个体争夺有限的食物资源,使小个体不能够获得充足的食物,会导致个体间的生长差异,提高密度养殖会导致大菱鲆个体之间的差异变大。
不同养殖密度对大菱鲆生理的影响
溶菌酶是一种水解酶,具有抗菌活性,在抵御外来病原菌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溶菌酶浓度降低会影响鱼类机体非特异性免疫。有研究表明,鱼体受到急性胁迫后,常伴随有血液溶菌酶水平的升高,而慢性胁迫会导致溶菌酶活性降低。
也有研究表明,胁迫后鱼体血液溶菌酶水平是先降后升的。这些不同的研究结果表明, 鱼体在受到胁迫后溶菌酶水平变化情况可能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胁迫的类型、强度以及时间等。所以,在进行循环水养殖中比较溶菌酶活性时,还需进一步考虑以上因素。
不同养殖密度对系统水质的影响
氨氮浓度过高会造成大菱鲆体内离子调节失去平衡,导致鱼惊厥、抽搐甚至死亡,因此氨氮积累是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下提高养殖密度的限制因素之一。国内相关研究表明,封闭式水循环系统进水口TAN水平稳定在 0.3 mg/L 以下。
高浓度的亚硝酸盐会导致鱼体血液中的血红蛋白转化成高铁血红蛋白,使其失去携带氧的功能,从而引起排泄功能紊乱等一系列不良生理变化,导致鱼类死亡。
COD 指标高低是水中有机质多少的一个标志, 水体中有机质过多容易导致水质恶化,降低有机质含量,对保持良好水质有重要的意义。
结论
1) 大菱鲆成鱼高密度养殖导致大菱鲆饵料系数升高,个体之间体重差异扩大以及溶菌酶活力降低等;
2) 大菱鲆成鱼高密度养殖导致循环水系统水质各项指标明显升高,但是由于循环水处理系统采用纯氧增氧且运行稳定,对大菱鲆增重率以及存活率影响不明显;
3) 目前的循环水处理系统在供氧等方面会主要使用或者辅助使用纯氧增氧,因此在养殖过程中氧含量指标是符合渔业水质标准所规定的浓度。从以往养成结果看,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大菱鲆成鱼密度比传统流水养殖模式要高,因此工厂化循环水高密度养殖大菱鲆具有可行性。
声明:部分内容、图片、音视频素材来源于互联网收集整理,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对其内容(观点)正确性的完全认可!如有相关需求,请联系我们并以具体沟通为准!如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