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养殖方式已由过去的粗放式、半精养逐步向精细化、高密度养殖转变。然而,在这种转变过程中,由于过度追求经济效益,一些鱼池的养殖密度过高,养殖品种过于单一,导致养殖水体中的自然生态体系平衡被严重破坏,自身污染问题日益凸显。与此同时,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无序排放,也使得养殖水体的外源污染不断加剧,养殖病害频繁发生。如今,养殖污染已然成为继工业污染、生活污染之后的第三大污染源,成为我国水源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些养殖场产生的污染如不及时处理,将对环境造成*大危害,导致生态环境恶化、水产品品质下降,进而危及人体健康。
一、水产养殖废水的污染特性
水产养殖废水中主要含有氨氮、亚硝酸盐、有机污染物、磷以及污损生物等污染物。与工业和生活污水相比,水产养殖废水属于低浓度有机污水,其污染物成分相对简单,BOD(生化需氧量)一般不超过80mg/L。然而,水产生物对水质的要求较高,水中的氨氮和硫化氢浓度会随着养殖的进行而逐渐升高。氨氮主要来源于水产生物的排泄物、残饵、粪便以及动植物尸体的分解产物,而硫化氢则是在缺氧条件下由含硫有机物经厌氧细菌分解形成。这些污染物的积累会导致水质和底质败坏,进而诱发弧菌等致病菌的大量繁殖,增加疾病的发生风险。此外,由于生态系统的破坏和放养密度的增加,水生物的抗病力降低,更易感染致病菌。
二、水产养殖废水处理技术的探索与实践
为了应对水产养殖废水带来的环境问题,国内外已经发展了许多处理方法,包括物理处理法、化学处理法以及生物处理法等。这些方法各有特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使用。
1. 物理处理法:这种方法主要依据水体及其污染物的理化性质,采用曝气、过滤、沉淀、吸附等手段净化水质,去除水中的悬浮物质或有害气体。物理处理法具有操作简便、成本较低等优点,但处理效果可能受到水质波动等因素的影响。
2. 化学处理法:这种方法利用化学反应来处理水中的污染物或悬浮胶粒,包括絮凝、中和、络合、氧化还原、消毒等。化学处理法可以针对特定的污染物进行高效处理,但需要合理控制加药量和处理条件,避免产生二次污染。
3. 生物处理法:这是一种利用微生物和自养性植物(如绿色藻类、高等水生植物)来改良水质的方法。生物处理法具有生态环保、可持续性强等优点,有助于防止残饵与代谢产物积累所引起的水质败坏,目前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是应用较为广泛的两种生物处理方法。活性污泥法通过培养活性污泥(由细菌、原生动物等组成)来处理废水中的氮磷等污染物,但该方法占地大、运行费用高,且不适于处理海水养殖废水,生物膜法则是利用生物膜上的微生物来降解废水中的有机物,具有高效、操作简便等特点。
三、水质控制的自动化与机械化发展趋势
目前传统的净化水措施在处理效果上往往不尽如人意。一些先进国家在高密度养殖系统中采用了自动控制及水处理、监测等技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些技术在养殖水质控制的自动化和机械化研究方面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并可以应用于工厂化养殖水处理流程中。例如通过安装自动监测设备,可以实时监测水质指标(如氨氮、亚硝酸盐等)的变化,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通过机械化设备(如自动投饵机、排污装置等),可以提高养殖效率,减少人力成本。
四、循环水养殖模式的前景展望
高密度养殖是今后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方向之一。为了实现高密度养殖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养殖废水处理问题。高效、快速处理养殖污水,使其循环利用,是发展大规模高密度养殖业的关键所在,我们可以借鉴现有的污水处理工艺及技术设施,结合水产养殖对水质的要求,设计出适用于工厂化高密度养殖的水处理系统。同时零污染排放和零排放的循环水养殖模式也应成为我们追求的目标,这种模式从源头上进行控制,对于提升养殖效益、防治环境污染和修复都能起到很好的效果,随着相关循环水处理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推广应用,相信循环水养殖在水产养殖业中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声明:部分内容、图片、音视频素材来源于互联网收集整理,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对其内容(观点)正确性的完全认可!如有相关需求,请联系我们并以具体沟通为准!如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