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循环水养殖系统中,鱼类和虾类的死亡是养殖者难以避免的问题。据统计其中高达70%的死亡直接源于各种病害,这些病害的元凶包括细菌、真菌、病毒以及寄生虫。那么这些导致养殖生物患病的病原微生物究竟从何而来,又该如何有效防控呢?
循环水养殖看似简单,往往只需一个养殖池、一些水和鱼苗,再加上适量的饵料就可以开始。但在这看似简单的环境中,却隐藏着诸多可能导致病害发生的因素。首先即使是经过严格消毒杀菌的养殖池,也可能因为水源、鱼苗或饵料而带入病原,尤其是水源,其中所含的微生物种类繁多,数量庞大,是病原微生物的主要来源之一。
鱼苗作为养殖的起点,其健康状况对养殖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然而从鱼卵开始,就存在某些细菌和病毒通过垂直传播终身携带的风险,此外外购的鱼苗在孵化、养殖和运输过程中也可能感染病原,这些携带病原的鱼苗并不一定都会发病,但一旦条件适宜,如水质恶化、养殖密度过大等,病原就会大量繁殖,导致病害爆发。
在循环水养殖中,维持水质的稳定是预防病害的关键。水质的恶化不仅会直接导致养殖生物死亡,还会使病原微生物大量繁殖,增加病害发生的风险,因此做好水质的监测和管理至关重要。
为了有效杀灭水中的病原微生物,循环水养殖中常用的方法有紫外线和臭氧消毒。紫外线利用其穿透性破坏病原微生物的DNA结构,从而达到杀菌效果,而臭氧则利用其强氧化性将病原微生物氧化分解,然而这两种方法并非万无一失。紫外线的穿透力有限,可能无法杀灭所有细菌;而臭氧在残留过多时会对鱼类产生毒性,因此在使用这些方法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
除了紫外线和臭氧消毒外,还可以通过生物过滤、机械过滤等方法去除水中的病原微生物,同时对于已经感染病害的养殖生物,需要及时隔离和治疗,防止病害的扩散和蔓延,此外定期清理养殖池、保持环境卫生也是预防病害的重要措施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由于与外环境隔离,可以更好地控制细菌、病毒病的爆发以及杜绝寄生虫的侵扰,通过优化系统设计、加强水质管理、严格检疫和药浴等措施,可以将养殖生物的健康风险降至*低,实现绿色水产品的生产目标。
循环水养殖中的病害防控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需要从源头抓起,做好水源、鱼苗和饵料的管理;同时加强水质监测和管理,优化消毒方法;*后还需要定期清理养殖环境、保持卫生。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养殖生物的健康成长和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声明:部分内容、图片、音视频素材来源于互联网收集整理,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对其内容(观点)正确性的完全认可!如有相关需求,请联系我们并以具体沟通为准!如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